“并购六条”全景解读(二):跨行业并购
作者:虞正春 王家驹 李一凡 2024-11-15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并购重组活动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经济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跨行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式,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并购六条”),旨在促进上市公司通过跨界并购重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监管导向。
“并购六条”的出台,标志着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的积极态度和明确指引,它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导向,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行为准则。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上市公司在遵循商业逻辑的前提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从而加快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型步伐。
本文作为《“并购六条”全景解读》系列文章第二篇,将就“并购六条”中“跨行业并购”相关问题进行解析,通过对近期发生的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梳理跨行业并购的监管审核要点、风险识别,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我们期待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立体的跨行业并购图景,为上市公司的跨界并购重组提供参考。
二、近期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的交易案例
注:由于“并购六条”中关于支持跨行业并购的表述为“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因此,对于跨行业并购同时构成重组上市的案例,此处未收录。
整体来看,上述近期开展跨行业并购的公司中,有16家为主板上市公司,其余3家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逻辑大部分为传统行业公司试图通过跨界并购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从并购标的来看,标的中有部分为传统行业企业,但自“并购六条”发布后,并购标的明显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靠拢。从已披露交易金额的交易来看,大部分交易的金额超5亿元,其中9起交易金额过10亿元;半数以上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或关联交易。
三、跨行业并购的监管及问询要点
(一)跨行业并购的“商业逻辑”
《并购六条》明确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跨行业并购的前提是并购需“符合商业逻辑”,因此,上市公司在布局跨界收购时应当关注跨界并购的必要性、合理性,是否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如上市公司开拓与主营业务差异较大且不具备明显协同效应的业务领域,交易所将重点关注并购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否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以近期发生的跨行业并购案例为例,在乐凯新材(300446.SZ)(现已更名为“航天智造”)收购航天能源与航天模塑一案中,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信息防伪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和电子功能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收购标的航天能源与航天模塑分别经营油气设备业务、汽车零部件业务,与上市公司不属于同一行业且无明显协同效应。
对此,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下发问询函,要求“结合你公司与标的公司主营业务的关联性、你公司目前主营业务开展情况、交易前后资产负债率上升及毛利率下降等情况,进一步说明本次交易的目的及必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优化资产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是否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有关规定”。
上市公司回复称,因现有主营业务发展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标的公司在各自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本次交易能够促进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优质资源的整合,助力上市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标的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规模及盈利能力逐年提升,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此外,也有不少处于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渴望通过跨界并购实现产业转型,例如,美利云(000815.SZ)置出传统造纸业务、注入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业务,辽宁能源(600758.SH)在原先的煤炭、电力、热力业务基础上新增新能源发电业务,莱茵体育(000558.SZ)收缩原有房地产业务置入前景良好的旅游行业,主营高等教育业务的博通股份(600455.SH)通过并购转型为高等教育和节能服务双轮驱动的双主业上市公司等。
值得关注的是,如上市公司存在较大业绩亏损,则可能被监管关注是否涉嫌突击交易调节业绩指标以规避退市风险警示。例如,至正股份(603991.SH)于2022年末披露计划收购与主营业务无关的半导体专业设备公司,而公司在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且经营亏损,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对此,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下发问询函,要求上市公司说明跨界收购的原因及必要性,以及“若不进行本次收购,公司今年业绩是否可能触及退市风险警示相关指标,本次收购是否涉及年末突击交易”。公司回复称,该交易于2022年年8月开始筹划,不涉及年末突击交易,公司收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盈利能力较强并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优质资产,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2024年11月1日,上交所发布《并购重组典型案例汇编》,汇总了4类共12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负面案例,其中就包括“蹭热点式重组炒作股价”,针对并购真实意图存疑、意图通过蹭市场热点(例如新能源、半导体行业等)、“忽悠式”重组拉抬股价的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监管部门将进行严格管控。近期,主营物业资产管理、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以及通信与数字科技业务的万通发展(600246.SH)披露公告,计划收购主营光芯片、光器件及光模块产品的索尔思光电,上市公司称该交易符合公司既定的通信与数字科技战略方向。但在两次发布收购公告前,万通发展实控人通过名下公司嘉华控股、万通控股三次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合计交易金额超12.84亿元,且嘉华控股、万通控股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均存在大额质押。因此,虽然上市公司宣称本次收购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但也被交易所要求“结合控股股东质押情况、近期减持情况及后续安排,说明公司是否存在炒概念、蹭热点的动机和情形”。
从上述案例看,上市公司可以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自身发展战略等方面说明跨界并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深入分析跨界并购背后的商业逻辑,如存在疑似借助跨界并购炒作股价、实控人套利等行为,将受到监管的高度关注。
(二)对标的资产整合管控措施及有效性
跨行业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需要对标的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控,以实现协同效应和提升企业价值。监管机构通常会关注上市公司的整合管控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公司是否能够实际控制标的资产、是否具备新进业务的管控经验和管控能力,标的公司是否存在“失控”风险。
在近期发生的美利云收购天津聚元和力神电池、乐凯新材收购航天能源和航天模塑、博通股份收购驭腾能环、长江通信(600345.SH)收购迪爱斯、万通发展收购索尔思光电、海汽集团(603069.SH)收购海旅免税、珠江股份(600684.SH)收购珠江城服、莱茵体育收购文旅股份等案例中,交易所均关注到上市公司跨行业收购的管控整合风险,要求上市公司说明后续的整合管控措施及可行性,包括但不限于对业务、公司治理结构等多方面的管控整合,以及上市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人员、技术和管理储备对标的资产开展整合。
对于该等问题,上市公司通常从业务、资产、财务、人员、机构等多角度论述拟对标的公司采取的具体整合措施。针对跨界整合资产的经验和能力,上市公司可以强调其并购决策是基于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商业逻辑,旨在通过跨行业并购实现产业升级和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并已组建专业团队进行资源整合,将在并购过程中严格控制跨界风险,与监管部门保持沟通,确保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在并购完成后及时向市场报告整合进展和成效。
(三)估值合理性
跨行业并购中的标的公司估值合理性是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之一,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多种估值方法对标的资产进行估值,如收益法、市场法、资产基础法等,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如存在评估增值率较高或者评估结果与先前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形,通常会被审核部门关注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公允性,是否存在通过高估值向交易对手方输送利益的情形。关于评估方法的选择及监管关注要点,在我们后续发布的文章——《“并购六条”全景解读:估值与定价》中将会有详细论述。
需要上市公司注意的是,通过高业绩承诺换取的高估值、高溢价并购,将形成大额商誉并伴随着商誉减值风险。市场上不乏因巨额商誉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带来损失的案例,此次上交所也在《并购重组典型案例汇编》中明确指出对“三高”(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交易从严监管,具体可见本篇文章第四部分所述。
(四)现金支付方式的可行性
在上市公司并购中,现金支付是一种常见的支付方式,但如果未能制定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支付方案,不仅会加大并购风险,可能导致并购中断,还会造成公司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加等消极影响。
以万通发展收购索尔思光电为例,该次交易对价涉及金额约24.82亿元,均以现金方式支付,但根据2024年一季报,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仅11.81亿元,且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还有约7.85亿元,显然账面资金不足以支付交易对价。根据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本次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及自筹资金,且在交易完成后12个月内上市公司将启动标的公司剩余股份协商程序,交易价格不低于本次交易价格。交易所对于上述收购资金安排予以高度关注,要求上市公司补充披露自有及自筹资金的金额及比例、对于自筹资金的具体安排,并要求“结合公司及标的公司目前货币资金情况、未来三年新增资本性支出计划、日常经营所需资金、有息负债规模、利息费用等进一步评估上述大额资金支出对公司现金流的潜在影响,同时就项目资金筹措来源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标的收购及后续项目投建对公司流动性的潜在影响进一步补充风险提示”。
在海汽集团收购海旅免税的案例中,上市公司的初始交易方案是通过募集配套资金支付现金对价,如募集配套资金失败,公司的账面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现金对价,将通过银行借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需求。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说明:“(1)在上市公司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现金对价的基础上,交易方案中设计61,205.7万元现金支付对价的合理性;(2)如募集资金失败,量化分析本次交易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等财务数据的影响;结合标的公司未来的经营规划,分析前述资金的流出对标的公司经营活动的具体影响”。在最新交易进展公告中,上市公司因市场环境变化已调减对标的公司的估值,并将通过支付现金或资产的方式进行收购。
如上市公司拟采取现金方式收购,需要充分考虑现金支付方式的可行性、资金来源,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否能够承受。为降低风险,公司可以合理安排资金来源,如通过并购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对并购后的现金流进行预测和规划,确保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和维持正常经营。
(五)是否存在规避重组上市认定的情形
如跨行业并购构成重组上市,则需要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对于上市公司治理与规范运作的相关规定,并将面临监管机构的从严审核。对于部分涉嫌构成重组上市的并购,监管机构可能会重点关注是否符合重组上市的认定标准,以防止企业规避重组上市的监管要求。
在博通股份收购驭腾能环一案中,博通股份仅收购标的公司55%股权,且收购完成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将被稀释至17.73%。交易所对该情况予以高度关注,要求上市公司分析控制权是否发生变更,“如购买全部股权,是否构成重组上市”“本次交易是否涉嫌存在规避重组上市认定的情形”。在万通发展收购跨界并购一案中,交易所同样要求说明是否存在规避重组上市的情形。
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明确提出“进一步削减‘壳’资源价值”“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的背景下,对于部分业绩亏损希望通过跨界并购转型并“保壳”的上市公司而言,监管层的立场和措施将对该等并购计划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在设计并购方案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收购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性的影响、是否涉嫌通过跨界收购提振业绩、完成保壳。
(六)内幕信息管控及决策程序合规
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通常涉及到重大投资决策,这一过程中,防止内幕交易、履行必要的决策审批程序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股价出现异常波动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对象。上交所发布的《并购重组典型案例汇编》中也明确提出了“内幕交易防控不当”的负面案例,对涉及到并购重组中的内幕交易违规行为,采取“异动即核查、立案即暂停、处罚即终止”的监管思路,严重的违规内幕交易可能将直接导致重组失败。
在万通发展发布索尔思光电收购公告前30个交易日内,上市公司涨幅偏离值累计达81.79%,披露前3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涨幅触及异常波动,被交易所关注上市公司是否按照规定完成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及内幕信息管理情况、是否存在内部信息提前泄露的情形。此外,公司两名董事就上述收购事宜投出反对票,理由是议案审阅时间有限,也被监管关注上市公司董事会通知和召开程序是否合规、与反对董事的进一步沟通情况。
上市公司在进行跨行业并购等重大投资决策时,应当严格遵守内幕交易相关规定,及时完成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和报送工作,并按照相关规则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决策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避免因上述问题导致公司受舆情影响或者被处以监管措施。对于股价的异常波动,公司应及时自查并向监管机构报告,配合调查并如实提供信息。
四、跨行业并购的风险识别
(一)标的选择风险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并购标的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代表了上市公司的战略转型方向,以及是否能与公司产生产业协同效应。上市公司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包括经营能力、合规风险、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技术壁垒等,以确保并购能够带来预期的商业价值。
从合规运营角度而言,注入存在合规风险的资产无异于给上市公司埋下隐患,其中对上市公司影响最大的当属标的公司财务造假。根据上交所统计数据,沪市近三年查实的17家财务造假公司当中,有7家是前期重组上市的公司,其中有的是为了抬高交易估值,有的是为了达到业绩承诺,有的是为了配合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一旦标的财务造假被监管机构发现,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面临法律诉讼、高额罚款、监管处罚,甚至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及其高管承担刑事责任。
从行业选择角度而言,“并购六条”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跨行业并购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挑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且具有良好的业务前景和发展潜力的并购标的,是上市公司开展跨界并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一步。对于不依据自身实际业务规划、一味追求市场热点的“炒作式”并购交易,不仅将面临严格的审核监管,也不利于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二)商誉减值风险
跨界并购中,标的资产的高估值往往导致商誉的虚高,而高业绩承诺一旦无法实现,就会触发商誉减值的连锁反应。“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问题一直是监管关注的重点。在上一并购周期中,“三高”现象频出,承诺无法兑现、承诺期满后业绩“跳水”等导致巨额商誉减值,对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都造成了严重损害,影响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以联创股份(300343.SZ)跨界收购上海新合为例,联创股份是一家主营业务为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的技术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化工企业,2015年,联创股份开始尝试跨界进入互联网广告营销业务领域,收购上海新合是其跨界的首次尝试。该次收购的评估增值率超过15倍,形成了高达12.73亿元的商誉。然而,在业绩补偿期满后,收购标的业绩突然变脸,直接导致联创股份在2018年大幅计提了20.71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由于商誉减值,联创股份在2018年归母净利润巨亏19.54亿元,2019年再次计提11.91亿元商誉减值,同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4.74亿元。面对连续亏损,联创股份不得不将收购来的业务进行剥离,上海新合等四家公司被摆上售卖台,其中上海新合以1,500万元的价格被售出,与收购价相比,联创股份损失约13亿元。
结合市场案例分析,“三高”伴随着的商誉减值风险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当并购资产的高业绩承诺无法兑现,或者企业实际盈利与预测利润相差甚远时,将导致上市公司被迫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报表,减少公司的净利润,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极端情况下,商誉全部减值将很可能使上市公司转盈为亏。
2、投资价值失真:巨额商誉可能使投资者增强对公司的投资信心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一旦商誉发生大额减值,将显著降低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而对公司的市场信任度造成负面影响,容易引发股价波动。
3、损害市场秩序:商誉减值传递出的负面信息将可能被市场捕捉并放大,引发投资者对未来经营前景的悲观预期。在2014-2016年上市公司跨界并购热潮中,因未达成高业绩承诺而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的企业不计其数,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影响,致使股价在短期内快速下跌,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进行“三高”收购往往伴随着商誉减值的风险,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造成利润的大幅下降,还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未来前景的质疑,导致股价的波动。上市公司需要审慎评估并购标的的真实价值和未来的盈利能力,避免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风险。
(三)管理整合风险
上交所于11月1日发布的《并购重组典型案例汇编》中,共选取了四种负面类型对应的十二个案例,“盲目跨界标的失控”便为一种主要的负面类型。同样,深交所于9月发布的《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并购重组专刊》,也提出“盲目跨界收购”导致的后续整合管控失效是并购重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购标的的失控,一般体现在标的公司拒绝执行集团公司下发的指令或作出的决议、关键材料丢失或管理人员离岗、阻挠集团公司审计工作、违规占用或转移集团公司资产等。上市公司在进行跨界并购时,如果仅因为短期市场热点或政策导向而选择盲目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领域,没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业务协同计划,可能会导致并购后的公司无法有效整合,从而失去对标的公司的控制。
2016年,凯瑞德(002072.SZ)对屹立由进行跨行业收购,收购完成后,凯瑞德主营业务由纺织业务转为互联网行业。然而,屹立由在被收购后业绩不佳,未能完成业绩承诺,且拒不配合上市公司的财务核查,拒绝履行上市公司作出的任命董监高决议。2019年,凯瑞德因无法行使股东权利向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通过多种途径恢复了对屹立由的控制权。
2015年,主营金属制品、煤炭产品业务的新日恒力(600165.SH)(已变更为“ST宁科”)收购博雅干细胞,进入生物科技医疗产业。收购消息放出,上市公司股价连续上涨,然而好景不长,博雅干细胞的业绩承诺并未能兑现,原股东拒绝履行业绩补偿义务,也因此与上市公司之间产生罅隙。2017年12月,新日恒力公告表示,博雅干细胞拒绝配合年度审计工作,新日恒力对博雅干细胞已失去控制,博雅干细胞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经过双方对簿公堂后,新日恒力最终将博雅干细胞的股权剥离。
五、启发及建议
(一)充分尽调,避免“盲目跨界收购”
由于跨界并购中,上市公司对新进领域通常缺乏经验,因此,全面充分的尽调对于并购标的选择、并购后的整合而言都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近期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对跨行业并购的标的公司规范运作情况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标的公司“最近十二个月的规范运作情况”。
为保证注入资产的质量,上市公司应当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状况、法律合规、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通过尽职调查了解目标公司的真实情况、潜在的法律风险、市场竞争力、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等,以便为收购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上市公司也需要对目标公司的文化和管理理念进行深入了解,才能为并购后的整合打下良好基础。
除并购标的本身资质外,上市公司也应当关注收购标的公司是否符合自身的战略规划,是否具备清晰合理的商业逻辑。“并购六条”明确指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跨行业并购“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关于“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
国家统计局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23)》明确定义九大战略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装备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明确定义九大未来产业: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
只有充分尽调、理性判断,严格把控注入资产质量,才能够为公司寻找合适的业绩增长点,对冲行业周期风险,避免盲目跨界收购可能带来的标的失控风险或者影响公司自身经营质量。
(二)合理估值,拒绝“三高”收购
如前文所述,因并购中的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损害上市公司及投资者利益的收购案例并不少见。为规避商誉减值风险,上市公司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合理估值
上市公司应当在对并购标的充分尽调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及合理的估值倍数,避免因并购标的表现不及预期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
2、优化支付安排
在支付安排上,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分步收购、将部分收购对价与标的企业未来业绩挂钩的支付安排,以降低初始商誉确认金额并激励被标的企业持续保持良好业绩。
3、注重并购后整合
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应制定并落实整合计划(具体可见下文所述),确保并购标的纳入上市公司管理体系中,并通过上市公司的平台优势、资金优势、管理经验等引导标的企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以实现预期经济效益,降低商誉减值风险。
4、保持监测,提高信披质量
上市公司应定期评估并购标的的经营状况、财务表现和市场情况,以便及时识别可能导致减值的风险因素,并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对公司业绩的冲击。此外,建议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详细披露商誉减值情况,以增强公司透明度,管理好投资者的风险预期。
(三)注重整合,强化并购后管理
为避免标的公司失控,上市公司可以从业务、资产、财务、人员、机构等方面入手,按照上市公司治理要求对标的公司进行管理,纳入上市公司整体管理体系,制定统一发展规划:
1、在业务整合方面,如并购标的在其主要领域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较稳固的行业地位,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的业务可仍由其原管理团队负责,并接受上市公司的统一领导,同时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及规范管理经验等方面优势,实现融资渠道拓宽、品牌提升等,以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2、在资产整合方面,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重大资产的购买和处置、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等事项需按照上市公司规定履行相应董事会和股东会审批决策程序。同时,上市公司可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充分利用其平台、资金优势支持标的公司业务发展,协助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在财务整合方面,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应按照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对包括标的公司在内的各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对标的公司在资金支付、担保、投融资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统一管控,从而防范资金使用风险、优化资金配置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为降低标的公司失控风险,上市公司应当注意统一印章管理,也可以同步通过派驻财务管理人员的方式,加强对标的公司日常财务活动的监督,从而确保标的公司纳入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
4、在人员整合方面,为保证标的公司业务稳定性及市场地位,上市公司应注重标的公司主要管理团队、业务团队、技术研发团队等核心人员稳定,利用上市公司完善的管理机制、多元化的员工激励等优势,推动标的公司核心团队的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保障标的公司现有经营团队的稳定,防止核心人员流失。此外,公司也可以派驻技术或管理人员,优化标的公司日常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符合上市公司整体经营需求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5、在机构整合方面,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派驻多数董事会成员、选聘管理层等方式对标的公司开展经营管理和监督,并按照所在上市板块规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建立健全标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持续优化标的公司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标的公司的合规经营能力,提高整体经营效率和管理能力,全面防范内部控制风险,以适应交易后上市公司的业务变化及整合的需要。
结语
随着证监会“并购六条”等政策的出台,未来政策对跨行业并购的支持力度有望持续加大,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为企业跨行业并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便利的条件。上市公司在利用这一政策窗口期通过跨界并购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背后的商业逻辑,选取真正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优质资产,并注意避免落入“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的陷阱,同时加强对并购后标的资产的整合力度。我们期待上市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并购六条”等政策提供的机遇,审慎决策,稳健操作,实现跨越式发展。